這裡是毛孩愛好者聚集地,為妳講述毛孩們的故事,每個毛孩的壹生都是獨壹無二的故事,希望這些治愈的故事,帶給妳快樂和幸福。
2017年,寵物博主 @adogandacat (凱麗)的小貓Chai離開了她,回到了喵星。
凱麗幾乎崩潰。
她無法接受Chai離開的事實,整日以淚洗面,陷入過往的回憶中無法自拔。
在被思念折磨的日子里,凱麗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:
她找到一家研究機構,用25000美元克隆了一只Chai。
左邊是本體,右邊克隆體↑
消息一出,很多曾經喜歡凱麗的網友都站在了她的對立面。
雖然她說,自己只是想延續Chai的生命,卻依然有很多網友表示無法認同。
譴責聲,此起彼伏……
自從2001年,世界上的第一只「克隆貓」誕生,「克隆」這個話題總是備受爭議、褒貶不一。
雖然從原則上,我們應該尊重每一位寵主的選擇,但我還是想和你們聊聊這個話題。
關于「克隆」的爭議點,主要有以下兩方面:
第一,去世的寵物,真的能「復活」嗎?
答案是,不能。
德州農工大學的高級教授杜安·克萊默Duane Kraemer作為「世界第一只克隆貓」實驗的負責人,說過這樣一句話:
「克隆技術可能會讓那些指望寵物復活的人失望。」
就拿世界第一只克隆貓——CC為例。
CC的本體是一只三花貓,而CC卻是一只貍花貓;
左邊是本體Rainbow,右邊克隆體CC↑
不僅樣貌上有差異,據主人反饋,兩只貓在性格上也有很大不同:
Rainbow膽小謹慎,而CC非常活潑外向。
CC和它的生物母親Allie↑
那麼問題來了:為什麼克隆體和本體有著一樣的基因,卻長得不一樣呢?
因為「樣貌」不完全是天生的。
胚胎時期的生長環境,以及后天的生活習慣都會影響一個動物的樣貌。而決定貓顏值的關鍵:毛色,在同樣的基因里也能有無數種不同的表達。
簡單來說就是, 克隆貓長得不一樣是正常,長得一樣才稀奇(純色貓的機率高很多)。
此外,還有最最關鍵的一點: 克隆體無法擁有本體的記憶。
就算運氣好,克隆出來的貓和本體一模一樣,但沒有和你共同回憶的它還是你的貓嗎?
在它的眼里,你不過是個陌生人,僅此而已。
第二,克隆的代價,遠比你想象的要大的多。
簡單說下「克隆」的流程:先在本體上取樣,獲得細胞樣本;再通過人工誘導進行無性繁殖,獲得克隆胚胎;最后將胚胎植入代孕母貓的體內,獲得克隆體。
沒錯,我想說的就是 代孕母體。
2007年,世界上第一只「克隆狗」Mira在韓國誕生。而該項目的負責人盧·霍索恩正是本體狗Missy的主人。
項目結束后,作為美國某生物科技公司CEO的盧直接對外宣布放棄寵物克隆的市場,至于背后的原因……
Missy是盧母親的愛犬,隨著狗狗年紀的增長,身體也越來越差,讓老母親整天沉浸在失去Missy的恐慌中。
于是,盧選擇了克隆。他自己建立了研究團隊,找到了贊助方,用了10年時間,花費1200萬英鎊才得到了克隆體Mira。
可母親在和Mira相處一段時間,拒絕繼續飼養, 因為它不是Missy。
盧說,克隆的代價遠比想象中要大得多,為了提高實驗的成功率,他們進行了數千次的活體實驗。
平均每80個卵子中可能只有一個成活的幼崽,四五只成活得幼崽中可能只有一只像本體的,如果效果不理想,幼崽將會被銷毀。
所以,他選擇退出寵物克隆市場。
即便是在技術相對成熟的今天, 每一次克隆也平均需要移植10個胚胎,和3只代孕母體。
同時,克隆公司會定期對代孕母體進行「更新換代」,力求達到最好的克隆效果。
就克隆貓的市場而言,這些代孕母體多為田園母貓。
如果這些母體被淘汰,理論上是可以被領養,但田園貓的領養成功率本來就低,更何況是這些做過代孕的呢……
注:這些代孕母體很多都是從小被關在實驗室,一直打激素生孩子,直到生不了為止。
我國第一只克隆貓大蒜和它的生物母親↑
至于實驗產生的「失敗品」,客戶也可以優先領養,不然就交給實驗室(生物公司)「處理」:可能作為實驗動物,也可能被銷毀掉。
這樣的代價真的值得嗎?
對主人來說,寵物之所以是獨一無二、無法替代的,難道不是因為那些屬于彼此之間的「回憶」嗎?
克隆,并不等于「復活」。
生離死別,的確會讓主人非常難過,但這并不是將痛苦施加到其他無辜生命上的理由。
我愛它,僅僅因為它是它。
為妳帶來最新的毛孩故事,希望每個寵主都能做最懂毛孩的家長。
如果妳也愛毛小孩,家有毛小孩,就請多多關註喔~